解读四维多源发射技术的创新之钥

2015-09-22 16:04 来源:丁香园 作者:
字体大小
- | +

1974 年得到的最初磁共振图像——「诺丁汉的橙子」仿若开启了一扇通往磁共振应用的神奇之门,最初获得这幅图像的科学家罗伯•洛赫尔可能很难想到,这张模糊影像获取的方法,在短短的 40 年里,会发展成为最先进的医学影像学检查方法之一。随着磁共振技术日新月异的飞速发展,磁共振成像在临床各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同时,临床各学科对磁共振成像的依赖度也越来越高。

曾有人说,伟大的公司向来不满足于迎合消费者的简单需求,而是通过研发高技术含量的差异化创新产品开创新的市场,引领行业发展的潮流。作为一家以「创 新 为 你 」为品牌承诺的国际公司,飞利浦在磁共振技术的开发中从来不乏想象力和将其化为现实的创新之举——第一个表面线圈、第一款紧凑型超导磁体 Gyroscan T5、并行成像技术、全数字信号传输……直到今天的四维多源发射技术。

2015 年,飞利浦推出了最新一 代 MultiTransmit 4D 四维多源发射磁共振——聚源 3.0T 磁共振。这款设备是目前业内唯一一款采用四维多源发射技术的科研型多源磁共振。

影像界一直梦想将 3.0T 以上的超高场磁共振带入临床实践中,因为场强与信噪比成正比,如果场强能够提高一倍,信噪比将提高 40%,这意味着高场强的磁共振能够获得更好的影像质量,同时缩短扫描时间,在神经、骨关节、血管成像方面具备显著的优势。

然而,传统的单源发射 3.0T 磁共振却有着诸多不尽如人意的短板,比如体部检查中经常会出现的介电阴影,以及病人热效应(SAR)产生的过多不安全因素,这些都会使得图像质量和扫描速度大打折扣,限制 3.0T 磁共振在临床当中的应用价值及应用范围。

早在 2008 年的北美放射年会上,飞利浦研发的多源发射技术第一次出现在了世人面前,被业内人士称作是」不啻于在全球影像界引发了一场地震」。

业界公认对于超高场磁共振而言,多源发射是必然的发展趋势,如今飞利浦在这项技术中又迈出了领先的一步——推出最新一代超高端科研型 MultiTransmit 4D 四维多源发射磁共振,即聚源 3.0T 磁共振,它具备多个独立射频源和多个独立放大器,可以实现幅度、相位、波形、频率等射频参数的独立调整,而且针对全身运动的器官,比如心脏、肝脏、肠道等,做到了基于个体差异全身各部位的射频匀场,拓展了 3.0T 磁共振在全身的应用,开启了精准定量及高级临床应用的新篇章。

何为四维多源技术?

真正多源发射必须具备波形、相位、频率和波幅独立可调四个条件,缺一不可。飞利浦的多源并行发射技术是采用多个独立的射频发射源进行射频脉冲的发射,每个独立的射频源都连接一个独立的射频放大器,作用于发射体线圈独立的单元。因此,每个独立的射频源所发出的射频脉冲,其波形、相位、频率和波幅这些射频参数都可以完全独立的进行调节,真正做到了基于个体差异的射频匀场。

四维多源发射技术基于多源发射技术,实现四维实时动态匀场。飞利浦最新一代聚源 3.0T 磁共振的四维多源技术,可根据个体差异进行射频匀场,其实时动态匀场技术保证了全身各个脏器,尤其是运动器官更加均匀的 B1 场,更加准确的反转角和 SAR 值管理,对于图像质量的提高以及量化信息的精准都具有重大的意义。一方面拓展了运动脏器如心脏、肠道等在超高场磁共振的应用,另一方面为精准定量提供切实的硬件依托和保障。

何来高清弥散成像?

目前,磁共振所有检查中都要进行 DWI 弥散成像,可见弥散成像已成为磁共振诊断的重要参考。3.0T 磁共振由于磁场强度的提高、主磁场不均匀、射频场不均匀等因素,导致脂肪无法完全抑制,造成了弥散成像时化学伪影严重,ghost 伪影严重,变形严重等问题,也导致了弥散成像往往不尽如人意。临床上很难用这些弥散图像来进行理想的诊断。

在飞利浦最新的聚源平台上,飞利浦推出新一代的弥散成像技术——DWI-TSE 和 DWI-LIPO(Lipid chemical shift in the opposed direction)两项新技术,保证了高清弥散成像在全身各个部位的应用。

全新弥散成像技术 DWI-TSE 能够有效地减少弥散成像的相位错误,降低了磁敏感伪影,并实现与飞利浦领先的 SENSE 并行采集技术结合,缩短回波间隙时间,减轻图像的模糊效应,从而拓展了 DWI 序列在超高场磁共振各部位应用的潜能。

常规弥散成像技术常会受到脂肪抑制不彻底的干扰,从而影响诊断效果。在飞利浦最新聚源平台上推出的脂肪抑制弥散成像技术——DWI-LIPO,对平面回波序列进行革新设计,施加反向选择梯度,使弥散序列压脂更加彻底,彻底消除化学位移伪影,彻底解决了常规 DWI 技术压脂不彻底的难题。

何谓一站式颈动脉斑块解决方案?

在我国以及世界范围内,心脑血管疾病都是首位致死原因,虽然临床表现可能是卒中、心肌梗死等靶器官的损害,大部分根源都是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斑块破裂引起的,因此通过影像学方法识别斑块尤其是易损斑块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颈动脉走行迂曲存在分叉是斑块的易发部位,而且由于颈动脉贴近人体表面较为容易成像,因此常用来作为诊断动脉粥样硬化的参考。

飞利浦一直致力于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宗旨,在聚源新平台上,独家推出一站式颈动脉斑块解决方案,为脑卒中早发现、早诊断、手术方案的设计、术后疗效的评估提供了无创、精准、有效的解决方案。

一站式颈动脉斑块解决方案配备 8 通道颈动脉专用线圈,具有通道数多、贴近成像部位、符合人体工学设计、使用灵活舒适、信噪比更高等多项优点,能够显著提高颈动脉斑块成像的信噪比和对比度,从而有利于病变的精确显示和诊断分析。此外,一系列创新的颈动脉斑块成像序列,从不同方面显示颈动脉斑块的特点和性质,从而有利于不同颈动脉斑块类型以及疾病发展状态的精确鉴别和评估,为临床提供精确可靠的影像学依据。

此外,聚源平台还具有飞利浦的创新序列——颈动脉斑块分析的独有序列,主要包括各种亮血和黑血序列,例如 3D TOF、T1W-TSE、T2W-TSE 以及 MP-RAGE (Magenation prepared Rapid Gradient Echo) 序列,此外还提供了多对比高分辨率 3D VISTA (Volumetric ISotropic TSE Acquisition)、3D SNAP (Simultaneous Noncontrast Angiography and intraPlaque hemorrhage)、3D MERGE (Multi-echo Recalled Gradient Echo) 等序列。

可以高分辨、多对比、精确判断斑块形态和成分,实现较常规方法更快的扫描速度以及更大的成像范围,这些均为为临床颈动脉斑块成像提供了保障。

为了满足医疗工作者对于各种疾病精准诊断的共同诉求。飞利浦通过不断技术创新,推出了最新一代四维多源聚源 3.0T 磁共振,突破了弥散和颈动脉成像的技术瓶颈,实现了医疗工作者对疾病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及无创精准预后评估的愿望。

编辑: 叶欣欣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丁香园”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丁香园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丁香园”。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同时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