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 11 月 12 日从外院转到本院儿科,5 岁女孩,头颅脓肿囊肿,临床诊断为发热原因待查及毛囊炎。次日,儿科医生做了切开引流排脓手术,体温有所下降,但恢复不到正常,且 WBC:21.96*10^9 CRP:39.53,医生考虑为细菌感染,所以下了医嘱「伤口分泌物培养+药敏」。
14 日,15 日,16 日一连送了好几次的标本,镜下只看到大量白细胞,未见细菌。18-24 h 无细菌生长,48 h 还是无细菌生长。好几次同样的结果发回去,对此病例也未多想。
下午儿科主任打电话,问我们为什么没有培养出来细菌,小孩体温依旧很高,他们已经把能用的抗生素都用了,甚至万古,泰能都用上了,未见好转。最后药疹都出现,赶紧停药。
真的是遇上一个棘手的病例,怎么会没培养出细菌呢?我科老师给予合理解释,可能是细菌太少,培养基上没生长,再者就是标本取的不合适。与临床沟通后发现原来取的都是脓液(脓液中心细菌大部分死亡,做细菌培养已然无效),科里老师建议他们重新采集,赶紧把脓液剔除,在脓液与血液的交界处留取。
17,18 日又依次送了两次标本,依旧是细菌培养。24 h 后血平板,跟中国蓝上长出毛茸茸一层,怀疑是毛霉菌,染色镜检看到都是菌丝,没有看到孢子头,我们马上做了真菌培养。
图 1. 血平板上生长情况
图 2. 中国蓝平板上生长情况
然后告知儿科可能是真菌感染,目前还不能判断是哪种真菌感染, 明天再观察。儿科医生下午不停打电话,催促,很着急知道结果,解释了好半天。次日一大早,儿科医生来到我科,共同见证这个令他们头疼的真菌。
真菌显色平板跟 SGC 平板稍微长了一点,基本看不出来,又置于孵箱让其继续生长。我们把血平板上的菌落,经乳酸酚棉兰染色后看到都是大的分生孢子,为丝状真菌,最后科里老师讨论一致考虑可能为皮肤毛藓菌,把平板放置孵箱继续生长观察。
图 3. 显微镜下观察到的分生孢子(乳酸棉酚兰染色)
儿科老师跟我科老师进行了经验交流,此种病例从未见过,对于我们的结论,总算觉得松了口气,有了方向感,并且拍了照片带回科里做他们的病例大讨论。
一般真菌很少侵入血,此患者可能是局部感染所导致的。遇到这样的小患者,我们更应该重视。作为儿科医生,首先在小患者接入科室时,没问有无动物接触史,以及在排脓的过程中未注意到头发易断裂。其次,一般细菌培养,48 h 就做处理,既然连续几次无细菌生长,就应考虑(首先排除病毒)厌氧菌或者真菌感染来改变策略。
作为我们搞微生物的,临床医生对微生物意识薄弱,经常下临床进行宣教,定期的讲解一些微生物知识,特别是标本留取的注意事项,想想一个留置标本的误举,差点让这么严重的病原菌逃之夭夭,对于小孩是多大的影响,一直高烧不退,最终会怎样?所幸的是我们最终找到症结。
所以我们应该对自己的专业负责,给临床引导,提供一些可供选择的方案。虽然一再普及微生物知识,但还是力度不大,不深刻。我们要主动与临床沟通,交流经验,与临床医生并肩作战,为病人驱除病魔。
本文作者:太原市第八人民医院检验科康婷芬
本文版权:本文为原创文章,已获作者独家授权丁香园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