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临床实验室常用的定性类床旁检测技术,一般都以尿液或者血清为标本。由于不需对标本进行处理,通常首选尿液。血清定性试验受到了一定的诟病,因为一方面要对标本进行离心,不可能做到真正的「床旁」检测,另一方面,它的敏感性也不如定量检测高。不过,即便如此,临床医生还是经常申请定性检测 HCG,因为它的周转时间还是要比定量快一些的。
急诊或门诊常用床旁定性检测 HCG 排除妊娠,尤其是在进行某些可能危害胎儿的侵入性操作前。不过,无论是定性还是定量检测 HCG,都有免疫检测方法的通病,例如存在「钩状效应」,并且容易受到异嗜性抗体干扰等。近日,来自美国华盛顿大学医学院免疫病理科的 Gronowski 教授报道了一例由于异嗜性抗体存在,而导致血清 HCG 定性试验假阳性的案例,发表在 Clinical biochemistry 杂志上。
病例经过
患者,女性,46 岁,慢性髓系白血病患者,为骨髓移植前评估进行相关检查。为排除妊娠行血清 HCG 定性检测,结果显示为「阳性」,而定量检测为阴性(<5IU/L)。临床实验室怀疑可能存在异嗜性抗体干扰,于是先用异嗜性抗体阻滞剂(heterophilic blocking reagent,HBR)处理,然后进行检测,结果为「阴性」。
HBR 中含有纯化的动物免疫球蛋白,可以吸附血清中的异嗜性抗体,从而消除其对检测结果的干扰。由于使用 HBR 预处理后会对血清造成一定的稀释,因此研究人员设立了生理盐水处理的对照组,结果如下图所示。
我们可以看到,生理盐水对照组结果为「阳性」,而 HBR 组为「阴性」。值得注意的是,HBR 组质控带的颜色也相对弱一些,研究人员称,这可能是使用 HBR 后,改变了层流液的 PH 或者 HBR 的某些特性影响了层流效果。
由于图 1 所示试剂盒使用的是鼠源性单克隆抗体,为了确定该患者体内是否存在人抗鼠异嗜性抗体的干扰,作者还在其他三种试剂盒(检测抗体来自其他动物)上进行了测试。结果如下图所示,A 和 B 两种试剂盒结果为「阴性」,C 为「阳性」。但前两者使用的是羊/鼠抗 HCG 单克隆抗体,后者是鼠/鼠单克隆抗体。因此,推测该患者体内可能正在产生人抗鼠抗体,进而使试验结果呈假阳性。
然而,有趣的是,定量检测 HCG(quantitative Architect Total β-hCG assay)同样使用的是双抗体夹心法,而且检测抗体也是鼠源性的,但是结果却为「阴性」(<5IU/L)。唯一可能的解释就是检测试剂中含有去除异嗜性抗体的成分。为了证实这一猜想,研究人员将包被有抗鼠 HCG 单抗的微粒体试剂离心,取上清液,与患者血清以 1:3 体积比混匀后,重新进行定性检测(以生理盐水稀释做对照),结果如下图,也证实了作者的猜想。
异嗜性抗体是人体产生的能够识别动物来源性抗体的一类抗体,它们可能并不会对人体有什么伤害,也不会引起什么临床症状, 但可能会导致某些使用双抗体夹心法检测的项目结果出现「假阳性」。
由于异嗜性抗体并不能透过肾小球滤过膜,因此尿液中很少出现此类抗体。所以,当尿液和血清 HCG 定性结果不一致时(前者「阴性」,后者「阳性」),极有可能是异嗜性抗体干扰引起的。
本例研究表明,当血清 HCG 定性结果「阳性」时,报告时需谨慎,尤其是当结果与临床不符时,要注意用其他方法加以复核。由于定量 HCG 检测方法可以排除异嗜性抗体干扰,分析的灵敏度也更高,因此建议优先选用定量方法检测。当然,该案例只用了一种定量方法,是不是所有定量方法都能够去除异嗜性抗体,还有待进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