室温放置 48 小时 血浆蛋白谱不会发生明显改变

2016-08-04 07:00 来源:丁香园 作者:汐芮
字体大小
- | +

近年来,随着生命科学相关技术的迅猛发展,生物标志物在医学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不仅可以用于高危人群的筛查、疾病的诊断和分类,也可以监测疾病的发展和严重程度,评价临床治疗效果,以及判断患者预后情况。

尽管近年来潜在的生物标志物逐年增加,但经 FDA 批准应用的仍然较少,生物标志物的应用需要经过严格的临床验证。一般来说,临床血液样本的处理方法,作为一个主要的干扰因素,会极大地影响生物标志物的发现。除了患者间本身的个体差异,分析前处理方法的不同也可能会导致错误的结果,致使生物标志物的临床验证失败,进而无法应用到临床实践中去。

通常血液样本都是在实验室采集后在低温下或者干冰中运输至生物样本库集中处理。但目前全血采集后的保存、运输以及分析前的处理温度都还没有统一的标准化方法。

分析前处理因素对生物标志物的发现到底有什么影响?影响有多大?当处理条件不同时,有没有方法可以校正这些差异,使其标准化?为此,来自牛津大学的外科教授 Kaisar 等做了一项有趣的研究,探究血液标本在室温下放置不同时间对标本中蛋白质组学的影响,结果发表在近期的 Clinical Chemistry 杂志上。

该研究收集了 60 家英国移植中心的器官移植捐献者的血液样本,在室温下分别放置 30 min,8 h,24 h,48 h 后,离心分离血浆,之后保存在﹣80℃。

通过质谱分析发现,血液样本在室温下放置长达 48 h,其蛋白谱也未发生明显变化。仅有不到 5% 的蛋白质浓度发生改变,有 20 种蛋白质浓度(如血小板反应素-1、胱抑素 C 等)随着时间的延长,浓度逐渐增加。这些浓度增加的蛋白质主要来源于血小板和白细胞,提示在采集血液的过程中可能部分血小板或白细胞由于剪切应力的作用发生活化。

通过拓扑异构学继续分析比较放置 30 min 和 48 h 两种条件下的蛋白谱,共发现 820 个特异的蛋白,其中有 22 种蛋白发生明显降解,主要是补体和各种凝血因子的片段。

以往的研究往往只是在探讨分析前因素没有统一的标准会对检测结果有影响,但具体有什么影响,对哪些指标有影响,没有具体说明。总的来说,该研究向我们展示了在室温下储存长达 48 h 时,血浆蛋白谱中哪些蛋白浓度将发生改变。研究还证实,大部分的血浆蛋白质都能在室温下稳定保存至少 48 h,这对建立生物样本库、发现生物标志物而言,无疑是一个非常好的消息。

本文缩略图图片来源 www.pixabay.com

查看信源地址

编辑: 张开平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丁香园”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丁香园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丁香园”。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同时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