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糖检测为免糖酵解而加抑制剂:结果需校正但需警惕校正因子不准

2016-08-10 07:05 来源:丁香园 作者:高慧
字体大小
- | +

目前实验室血糖检测已经标准化,但糖酵解作用仍是误差来源之一。美国临床生化学会建议采血后立即分离血浆,或将标本立即放入冰浴中并在 30 min 内完成离心。这无疑太繁琐,所以在采血管中加入糖酵解抑制剂成为最佳选择。

但在采血管中加入液体添加剂,也可能对结果产生影响,从而需要校正数据。荷兰学者提出当采血管含有液体添加剂时应重视确定分析后阶段数据校正后的真实性。那么,如何知道校正因子是否正确?又有哪些影响因素对校正因子有干扰?近日,发表在 Clin Chem Lab Med 上的一文就此进行了研究。

研究者利用 Glucomedics 管(EDTA-Na2/Naf/柠檬酸钠)和 NaF/草酸钾管,采集 22 名健康受试者静脉血标本,分别检测每管中尿素和葡萄糖的浓度。鉴于尿素浓度低的分析间变异(1.3%)和高稳定性,被选择用于评估生产商提供的稀释因子是否正确,葡萄糖则用于评估建议使用的校正因子和研究者自主建立的校正因子之间的偏差。

结果发现,据标准校正因子 1.161,得出 Glucomedics 管中的血糖浓度高于 NaF/草酸钾管(偏差 4.6%, CI 3.2–6.1)。通过测定尿素浓度,计算稀释因子,研究者指定了 1.12 的校正因子,将该校正因子应用于血糖检测,发现两种采血管之间并无明显差异(偏差 1.1%, CI 0.4–2.6)。因此,确定生产商提供的校正因子是错误的。

造成校正因子偏差的原因是什么?

通常,当采血管中含有液体添加剂时,才会用到校正因子,这时存在三个变量:(1)总填充容积;(2)添加剂容积;(3)血浆容积。校正因子 1.16 是根据以下数据计算得来:总填充容积 2000 μL、添加剂 194 μL 和 60% 血浆容积。

首先,引起校正因子错误的一个原因可能是假设的和实际血细胞容积间的差导致血浆容积评估有误。理论上,只有当血细胞容积降到极度低(平均降低度高达 20%),才能得到 1.12 的校正因子水准。而实际上,尽管存在妊娠妇女血细胞容积降低的现象,但根据回顾性分析,容积低于 30% 都是罕见的(<1%)。如按 30% 计算,校正因子应该是 1.14,而不是 1.16。所以,血细胞容积不是影响校正因子的唯一因素。

第二个影响因素是总填充容积,发现 22 例标本之间的最大偏差为 8%(平均 3%),造成的血糖浓度的最大偏差为 1.2%。添加剂容积是最后一个影响因素,其对校正因子的影响同样也较小(样本 10% 的偏差才导致葡萄糖浓度偏差小于 1.4%)。

临床意义

由于不同人群的血细胞容积不尽相同,如妊娠妇女。作者认为应该重新建立校正因子,将不同的校正因子应用于不同群体。当应用含液体添加剂的采血管时,通过建立最佳的校正因子方案,有望将血糖浓度偏高或偏低的程度降至最低。

查看信源地址

编辑: 张开平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丁香园”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丁香园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丁香园”。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同时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