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常均值:反映潜在系统误差较实验室内部质量控制更客观灵敏

2016-08-19 07:50 来源:丁香园 作者:杨瑞锋
字体大小
- | +

实验室内部质量控制(internal quality control,IQC)的规范,我们应该都已经了然于胸。IQC 一直以来都是实验室质量管理的最直观的指标。很多人分析有疑问的检验结果时,一般都第一印象会想到,IQC 做得如何?

不过,尽管 IQC 的地位重要而稳固,它也是有很多缺陷的:

首先,IQC 只是一个间断的指标,只能反映一定时限内的检验质量;另外,我们大部分检验员,都习惯于在一天中开始工作的时候就检测质控品,只有质控品合格之后才继续进行常规样本的检测,而不是将质控品随机放入到常规样本中检测,这样做不好的一点就是,IQC 成了一个回顾性的指标,不能反映在 IQC 之后检测系统的问题。最后,在实验室质量管理日益严格的形势下,(大家都知道的),很多检验人员为了避免 IQC 失控,往往「刻意」地去慎重对待质控品的检测,只要质控品检测过关,则万事大吉,而对常规样本的检测就松散很多,这样,即使 IQC 的检测结果在控,也未必能说常规样本检测结果也是让人放心的。

鉴于上述原因,早在 1965 年,Hoffman 和 Waid 就率先提出了「正常均值」 (average of normal,AoN) 的质控概念,作为 IQC 的补充。简言之,就是把每日检验项目的结果取均值,观察均值的变迁,如果在排除被检测人群的构成发生很大变化的条件下,检验均值仍然发生了异常变化,则同样提示检验系统出现了失控。

随着检验自动化和数据处理能力的不断飞速提升,AoN 的重要性近几年开始迅速被检验界认知,在有些实验室,已经开始应用到日常质量管理中,但对 AoN 作为质控规则的理解,全球检验界却并没有同一的认识,也没有相关的应用指南。在此背景下,来自新加坡和澳大利亚两国的学者在近期的 Clinical biochemistry 杂志中撰文,通过对 AoN 的统计学分析,确定失控,并计算失控发生的时间范围,从而帮助进一步推进我们对 AoN 作为一种新型的质量控制标志物的认识。

作者选取 2015 年 1 月-9 月进行体检的社区人群,分析了他们血尿素、肌酐、钠离子等 21 项常见的生化检验项目的结果。首先作者排除了极端值,避免这些极端值对检测均值的影响;之后,对不符合正态分布的项目的检测结果进行了数学转换,使其符合正态分布。

AoN 的失控限定义为均值±3 标准差(SD)。对固定检测批次数的检测均值进行统计,最新一批的均值不断替换掉最老一批检测均值,这一过程称为「行进的均值」(moving average)。如果检验平台一切正常的话,AoN 会围绕均线,在均线值的上下小幅摆动(见下图)。当均值超过±3SD 的界限,则提示检验系统可能出现失控。

未标题-1.jpg

作者也对研究期间的一些样本进行了妥善的冻存,这样,若通过 AoN 规则判断失控的话,可以通过复检这些冻存样本,来验证 AoN 失控到底是源于检验失控,还是源于检测人群构成的变动。

以胆固醇这一项目为例,AoN 提示出现失控,通过复检这些样本,确实证实了失控的存在。统计学计算也给出了失控发生的时间范围。根据这个时间范围,追查失控的原因,发现实验室在相应时间段,有过一次胆固醇检验仪器的预防性维护。可能这一事件,造成了胆固醇检测值的漂移。

AoN 提示失控时,检验人员该怎么处理?如果出现异常,需要追查实验室的 IQC 记录、仪器的报错记录及仪器的维护和维修记录,来找到失控的根源。

总而言之,AoN 作为新近使用的检验质控指标,比 IQC 更客观、更灵敏地反映潜在的检验系统性误差,是对现有检验 IQC 体系的有效补充,值得鼓励引入实验室。

从该研究来看,阻碍这个指标在检验日常工作中应用的最大障碍在于,AoN 是建立在数学模型和统计学基础之上的,相比简单的 IQC 规则,读懂和熟练应用 AoN 的规则,需要一定的数学和统计学基础。因此,未来应该研发相应的质控软件,将其简化,普通检验人员就能操作,从而使这个很好的质控标志物能尽快进入寻常检验实验室。

编辑: 张开平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丁香园”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丁香园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丁香园”。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同时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App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