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培养中检出放线菌:临床危险因素评分有助辨别是否需治疗

2016-05-18 07:25 来源:丁香园 作者:高慧
字体大小
- | +

临床无菌标本中分离出放线菌属通常是认为有意义的。但从人口统计学、临床危险因素和放线菌血流感染的预后来看,这并不意味着具有真正的意义。Jeffery-Smith 等就这一问题展开研究,文章发表于近期的 American Society for Microbiology 杂志上。

放线菌属为革兰阳性厌氧菌,主要寄生在人的口咽部,当机体免疫低下或局部组织损伤时,放线菌入侵引起感染,即放线菌病。治疗手段包括外科引流和抗生素治疗,本菌对青霉素类、大环内脂类和四环素类敏感,首选青霉素类。

采用基因测序和质谱诊断技术后,血培养中该菌的检出率明显提高了。问题是这些分离菌是否为有意义菌?

带着这个问题,作者共收集了 60 例血培养分离出放线菌的病例(2009 年至 2014 年)。根据是否接受治疗将病人分为治疗组(10 名)和非治疗组(50 名)。

放线菌感染的临床危险因素计入统计学分析,包括使用宫内节育器(IUD)、糖尿病、免疫低下、局部组织感染、炎症、手术和辐射。采用 Fisher’s 精确检验和 Mann Whitney U 检验分析治疗组和未治疗组患者是否有差异。

治疗组 10 名病人中,7 名被认定为有危险因素,非治疗组中 14 名病人认定为有危险因素,且 4 人存在多个危险因素。据 Fisher’s 精确检验,两组危险因素的存在具有明显差异。

本文为放线菌属与临床关联性的回顾性分析。研究者猜想,血培养阳性但不出现放线菌病临床表现的原因,一种可能是该放线菌为污染菌,另一种是短暂性菌血症现象。

由于采集程序是符合标准的,所以血培养受皮肤污染的概率大大降低。所以作者探究口咽部或者肠粘膜定植菌迁移时期的短暂性菌血症。这种主要由粘膜性微生物迁移引起的菌血症,虽然是短暂,但常常导致明显的脓毒症。而经典放线菌入侵局部组织而感染,血流感染和播散致病十分罕见。

而血流感染后是否需要治疗取决于临床危险因素。危险因素作为临床评估的一部分,可以用来定义血培养中检出放线菌的意义。

查看信源地址

编辑: 张开平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丁香园”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丁香园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丁香园”。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同时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