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打尽急性心肌梗死标志物

2016-11-09 20:10 来源:丁香园 作者:杨自坚
字体大小
- | +

寒冬将至,气温骤降。又到了心脑血管疾病高发的季节。长期以来,心血管疾病的死亡率一直排在发达国家死亡率的第一。而急性心肌损伤的临床诊断常依赖心电图和病史,但单一的心电图检查还存在不足。心电图只能从电生理角度发现心脏的变化,而实验医学则从生化角度发现异常,在诊断AMI方面为临床提供了重要的信息,是临床评估病情和预后的灵敏指标。

下面我就带您一同了解和认识常见的急性心肌梗死(AMI)标志物及其临床应用价值:

 传统的心肌酶谱

1. 天门冬氨酸转移酶

天门冬氨酸转移酶(AST)广泛分布于人体各组织。肝脏、骨骼肌、心肌内含量丰富。

临床意义:AST 在急性心肌梗死(AMI)发生后的 6-12h 内升高,24-48h 达到峰值,持续 5-7d,后逐渐降低。由于 AST 不具备组织特异性,在诊断 AMI 敏感性不高,特异性较差,故临床已不推荐 AST 用于急性心肌梗死的诊断。

2. 乳酸脱氢酶(LD)及其同工酶

乳酸脱氢酶广泛存在于肾脏、肝脏、心脏、骨骼肌等组织细胞的胞浆和线粒体中。LD 根据亚单位的不同可分为5种同工酶。健康成人血清LD同工酶含量:LD2>LD1>LD3>LD4>LD5。

临床意义:LD 和 LD1 在 AMI 发作后 8-12h 出现在血液中,48-72h 达峰值,半衰期为 57-170h,7-12d 恢复正常。由于其出现时间晚。对早期的 AMI 诊断几乎无临床意义。由于 LD 半衰期较长,对于入院较晚的患者诊断和病情监测仍有一定价值。临床检测 AMI 时,LD 不作为常规检查项目。

3. 肌酸激酶(CK)及其同工酶

肌酸激酶(CK)是一种二聚体,由 M、B 两个亚基组成。形成 CK-MM、CK-MB、CK-BB。CK-BB 存在于脑组织中,CK-MB、CK-MB 存在于各种肌肉组织。

临床意义:CK、CK-MB 是应用最为广泛的心肌损伤指标。既可以用于早期诊断 AMI,也可以用于估计梗死范围大小或再梗。其在 AMI 发生 4-6h 即可超过正常上限,24h 达峰值,48-72h 恢复正常。在 AMI 发病过程中,CK 再次升高提示有再次心梗的发生。CK 也常用于观察再灌注效果,溶栓后几小时内,CK-MB 还会继续增高,称为「冲洗现象」,此后 CK 即下降。

CK 同工酶的特异性和敏感性高于总 CK,临床倾向于 CK-MB 替代 CK 作为心肌损伤的常规检查。

缺点:

(1)特异性较差,难以和骨骼肌疾病、损伤鉴别;

(2)在AMI发作6h前和36h后敏感度较低;

(3)对心肌微小损伤不敏感。

 心肌肌钙蛋白

1. 总肌钙蛋白(cTn) 

 临床意义:急性心肌梗死病人 cTn 动态变化曲线和 CK-MB 很相近,AMI 发生 4-8 小时在血清中高于决定值。持续升高 4-10d,甚至可达 3 周。由于 cTn 窗口期长于 LD,在诊断发现较迟的 AMI 时可替代 LD。

2. 心肌肌钙蛋白 T(cTnT)

临床意义:心肌肌钙蛋白 T 在 AMI 发作 6h 后敏感性达 90% 以上,且维持这一高敏感度 5d 以上。cTnT 还可用于评估溶栓疗法的成功与否,观察冠状动脉是否复通。溶栓成功的病例 cTnT 呈双峰,第一峰高于第二峰。研究表明,用 cTnT 评估复通,90min 时优于 CK-MB 和肌红蛋白。

 3. 心肌肌钙蛋白 I(cTnI)

临床意义:心肌肌钙蛋白I是十分敏感和特异的 AMI 标志物。在心肌损伤 4-6h 释放入血,达到决定值。心肌缺血 14-36h 达到高峰,持续 3-7d。研究指出,测定血清 cTnI 诊断 AMI 的敏感性 97%、特异性 98%、预测值 99.8%。cTnI 也可用于溶栓后再灌注的诊断。在成功溶栓使冠脉复通后 30min、60min,cTnI 会持续升高,其敏感性高于 CK-MB 和肌红蛋白。

 4. 心肌肌钙蛋白的评价

优点:

(1)敏感度高于 CK,不仅可以检测急性心肌梗死,而且能检测心肌微小损伤;

(2)检测特异性高;

(3)窗口期长,有利于诊断发现较迟的 AMI;

(4)双峰的出现易于判断再灌注成功与否;

(5)心肌肌钙蛋白血中浓度和心肌损伤范围有较好的相关性,可用于判断病情轻重,指导正确治疗。

缺点:

(1)在损伤发生 6h 内,敏感度较低;

(2)窗口期长,诊断近期发生再梗效果差。

肌红蛋白

肌红蛋白(Mb)广泛存在于骨骼肌、心肌。由于其分子量小且位于细胞质内,故出现较早。是 AMI 发生后较早出现的可测标志物。

临床意义:当 AMI 发生后,Mb 释放入血,2h 即升高,6-9h 达到高峰,24-36h 可恢复正常水平。Mb 的阴性预测价值为100%,在胸痛发作 2-12h 内,如 Mb 阴性可排除 AMI。

临床上除 AMI 外,开胸手术、骨骼肌损伤、严重肾衰都会导致血清 Mb 升高。Mb 临床应用的缺点就是特异性不高,但近期有人提出碳酸酐酶 III(CAIII)。CAIII 有较高的特异性,仅在骨骼肌损伤时才出现。如联合检测,可提高Mb诊断急性心梗的特异性。

由于 Mb 窗口期短,是诊断再梗的良好指标。

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

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eart-type fatty acid-bindingprotein,H-FABP)是近年研究发现的一种存在于心肌组织中的可溶性蛋白质。H-FABP 在心肌细胞中含量最高,而在其它组织内含量极少,心肌特异性强。

临床意义:AMI 发生后,H-FABP 从心肌胞浆内迅速释放入血,最早 0.5-1h 即可检测到血 H-FABP 水平升高,相对于 Mb、CK、CK-MB 和 cTn 更早,是目前所知的最早升高的心肌标志物。在 AMI 发作 4h 内,H-FABP 敏感性显著高于 Mb、CK-MB及 cTnI。因此,H-FABP 诊断 AMI 具有敏感性高、特异性强的特点。不仅如此,H-FABP 可在 AMI 发生 24h 后恢复正常水平,因此连续监测有利于及早发现再梗的发生,同时 H-FABP 还可作为评估再灌注治疗效果的良好指标。

H-FABP 主要通过肾脏代谢,肾功能不全患者血 H-FABP 水平也会升高。因此在临床应用中,应考虑它的来源和肾脏的功能状态。
filehelper_1478166423813_2.png

总结

通过上述回顾,我们不难发现,随着实验医学的不断发展,AMI 的诊断指标从传统的酶类为主开始转向以蛋白类为主。临床医生可根据患者个体不同,选择不同的心肌损伤标志物,联合检测。提高检测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在 AMI 发生后,为患者争取宝贵的时间,提供最有效的治疗。

参考文献:

1、《H-FABP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临床应用》

2、何磊 《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临床应用进展》 广东医学2013年3月 第34卷第6期

3、周新 府伟灵 《临床生物化学与检验》  人民卫生出版社

4、郑铁生 《临床生物化学检验》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5、陆再英 钟南山 《内科学》 人民卫生出版社

编辑: 孙舒宁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丁香园”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丁香园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丁香园”。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同时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