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透导管应限制:血管通路介导的炎症或与死亡率相关

2014-12-23 10:28 来源:丁香园 作者:李江
字体大小
- | +

血管通路并发症给需要维持性血液透析人群带来了巨大的经济负担。对血液透析患者而言,开始透析治疗时选择的不同血管通路类型会带来不同的预后结果。美国肾脏病基金会颁布的肾脏病质量预后临床指南(NKF-KDOQI)建议,血液透析时应使用动静脉通路(AV),避免使用中心静脉导管(CVC)。在AV通路中,动静脉瘘(AVF)比动静脉移植(AVG)的预后效果好。

通过CVC建立的血液透析动脉通路会增加急性感染、血栓形成、败血症、中心静脉狭窄、生存缩短及透析不充分等风险。相对于其他的通路类型,CVC与多种感染的发生率显著相关,例如菌血症、心内膜炎、骨髓炎。

当然除了不同的血管通路之外,还有一些原因可以导致感染,例如有文献报道堵塞无功能的AVG可以导致感染,进而与透析患者的不良预后相关。这些异常情况可以用不充分的透析前治疗解释,但也可能与慢性感染相关,而慢性感染是透析人群一个主要的死亡风险因素。

由于血液透析通路类型可以随时变化,之前的很多关于通路类型与预后结果相关性的研究都是基于某一时间点的通路类型而进行的。这其中很多观察性研究发现使用导管作为通路的透析患者感染的发生率较高。但是这些研究中关于感染标志物长期变化的数据有限,并且缺少关于感染标志物与通路类型的关系及通路类型在透析患者感染状态中作用的阐述。

另外,一些研究确认C反应蛋白(CRP)水平是通路血栓发生的危险因素,不成比例的内膜增生导致血栓形成是造成AVF失败的原因。因此,感染是否是通路类型与预后之间关系的中介因素一直是一个有待研究的问题。

根据之前的这些观察研究结果,加利福尼亚大学旧金山综合医院的Tanushree Banerjee教授等对一项全国性的前瞻性队列研究——CHOICE研究(ESRD治疗中健康预后的选择条件)中的血透人群进行了本项研究,研究包括以下内容:

(1)通过C反应蛋白(CRP)和白介素6(IL-6)水平评估感染与血管通路类型的关系;

(2)感染标志物是否是通路类型与死亡风险的关系的中介因素;

(3)利用血液透析患者队列研究,通过感染标志物研究血管通路通畅性的关系。

研究人员进一步研究了透析前6个月中CRP水平与血管通路类型的关系,结果显示血管通路由CVC变化为AVF的患者CRP水平比两次都应用CVC的患者要低。这个发现为说明CRP水平的变化与通路类型的关系增加了额外的观察证据,导管本身可能会增加透析患者感染标志物的水平。

研究人员同时还发现导管的使用与死亡风险相关,即使经过许多潜在的混杂因素校正和血管通路变更数次后,相关性依然存在。CVC比AVF的感染状态更严重,CVC人群比AVF人群的平均CRP水平高出62%,高水平的感染与CVC失败的高风险相关。

在多元回归分析中,经过感染标志物(CRP和IL-6)的校正后,血管通路类型与死亡率的相关性减弱。这些结果说明血管通路类型与死亡率的关系也许不是直接的,这种关系可能通过血管通路介导的炎症为中介因素。

因此,以证据为基础的临床实践指南建议:血液透析导管的应用应该严格限制,仅用于没有其他血管通路选择的患者。

查看信源地址

编辑: 李江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丁香园”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丁香园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丁香园”。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同时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